第一章:春闱出贡(二)(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用地礼部右侍郎周庭儒,没有直接地证据,皇帝也不能随便办人,不然不就乱了纲纪吗?皇帝都为所欲为了,那底下那些掌握平民百姓生死大权的一方臣子们岂不是要有样学样?贪污纳贿,胡作非为了?

    奈何喜欢揣摩圣意地人已经在开动脑袋旋转起来,皇上点名直接问周庭儒是何用意呢,呀,敲山震虎,暗地里警告皮岛大毛文龙,一定是这个原因,就连周庭儒本人也觉得皇上那谣言说事似乎另有深意,这个深意嘛也就与这些人不谋而合了。

    不能不说朱影龙是有那么点借周庭儒的口警告毛文龙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朱影龙决定整顿吏治了,治国必先治吏,吏治不好国也就治不好,只有少数几个跟随朱影龙已就的老臣隐隐觉得大明朝官场上将会刮起一股剧烈的风暴,发起这股风暴的就是坐在这龙椅上地九五之尊——皇帝。

    而年轻一点的如史可法、黄尊素等官员虽然没能推断出是什么。但辽东战事一结束,国内改革的风暴即将来临,相比而言,剿灭南京的魏忠贤要比这个次要的多了。

    “启禀皇上,崇祯元年戊辰科会试阅卷已经完毕,这是微臣等拟定的名次名单,请皇上御览!”徐光启出列高举一份名册奏禀道。

    司礼秉笔太监徐应元正待过去取来,被朱影龙挥手退了回去。他自己亲自走了下来,取了过来,打开浏览起来。

    “启禀皇上,此次会试取士两百二十四人,会试臣等拟定取头元名叫李二何,为梅县松口人,19岁中秀才,万历三十七年乡试中解元。二名为熊汝霖,浙江余姚人,第三名是黄鼎臣,附城人,第四……杜麟征、夏允彝、刘正宗、王春卿、赖垓、解学尹、瑞徽、管绍宁、潭元春、牛金星、李岩……”徐光启又从袖口中取出一份名单。当中宣读起来。

    这些人当中,除去潭元春、牛金星、李岩三人,唯一能让朱影龙感到有点印象的就是夏允彝,与他还连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名声响亮地人物叫做陈子龙。可惜这次会试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还有一个看着有点眼熟的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他是何人,但是看到他的籍贯的时候,猛然想起来,他就是陈永华,好像是郑成功的手下,听过他的名字。也是个有才华的人,不过对此人也是不很了解,一句话,不论这两个人是有才没才,他根本说不准,因为对以前那个时空地他来说,实在太遥远了,历史书上有他们的名字。应该有点本事。希望不是夸夸其谈的那种,他现在需要的是实干家。不是理论家。

    “朕没有什么异议,就这样吧,把名单贴出去吧。”朱影龙合起手中的名册道。

    “微臣遵旨,不过皇上,落榜地考生,听说皇上另有安排,可否一并下旨张贴出去,以安这些举子的心。”徐光启道。

    “也好,京城中新开两所大学,四年学制,他们可以进入就读,所有费用由朝廷支付,但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入学考试,此事礼部就不必插手了,由国子监和翰林院、太医院等诸司协同办理!”朱影龙思考了一下道。

    “太医院,皇上,这跟太医院有什么关系?”徐光启不明道。

    “此事大有关系,反正朕也不会强迫这些落榜的举子,你们以后就会明白地。”朱影龙不打算跟他们解释下去,因为这个问题越解释越说不清楚,还不如做了让他们看就明白了。

    翰林院院正杨嗣昌、新任国子监祭酒董其昌、还有太医院的院使卢焕章等躬身领旨,其实这部分工作早已经在贵妃熊瑚筹备两所大学的时候已经展开,说服了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才溢文敏的董其昌担任国子监祭酒之后,两所大学才正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朱影龙更是下旨意,让韩爌兼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董其昌为副校长,礼部尚书徐光启兼任清华大学的校长,翰林院院正杨嗣昌兼任副校长,太医院院使卢焕章也兼任副校长。

    兵部同时奏上来熊廷弼请求治游击将军吴三桂擅自攻打锦州损失四千关宁铁骑之罪的折子和辽东前线十几个大将联名力保吴三桂地折子。

    不过朱影龙这么一看,两份折子好像就是同一个意思,熊廷弼请求治吴三桂擅自行动之罪,但似乎折中写的多是些为攻占锦州立下大功之词,还有那联名力保的折子就不用说了,通篇都是溢杨之词,朱影龙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下旨调吴三桂入京,进通州军校学习,同时下诏各地,凡千户、千总以上武官,采取轮换制度,学制半年至一年,不愿意来的或者学习之后不能达到朝廷规定要求,就地免职,一级警备的部队除外,全部进入通州帝国军校学习!朱影龙亲任校长!

    朱影龙没有给大臣任何发言反对的机会,直截了当的命徐应元当场宣读了圣旨。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