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摊丁入亩(二)(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施行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相反的是百姓们听闻这两道律法的颁布和实施,更加是欢欣鼓舞。

    要说这李岩这也是他命中注定的姻缘,李岩赴陕西米脂县任县令的途中,半途中遇到了一伙强人,这伙强人被官兵围追堵截,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可因为他们个个身上都背负了人命血债,因此落到官府手里也是死路一条,因此就拒不投降,李岩贪恋美景,被着过强人抓住要挟官兵,这个时候红娘子蒙面从天而将,将李岩救起,并一路护送他到米脂县,后来两人居然产生感情,就这样一段佳话便流传了出来。

    后来朱影龙得知这件事后,大笑三声,并下旨封了红娘子巡检一职,更是轰动了整个米脂县,他们的爱情故事被百姓们广为传唱。

    一路进入延安城,感受道百姓们脸上自然发出的幸福笑容,诸葛清夫妇俩对未来是充满了希望。

    而多尔衮则想到的更多是人才,能将这样一个边陲府地治理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谁不知道这边境城市最多的就是治安问题,若不是顾忌自己的身份,他真的想见一见这位年轻的父母官,看他究竟用了什么办法将这一府之地治理的如此安宁。

    诸葛清三人身上带的银子本来就不多,因此要么住便宜的客栈,实在不行就只有露宿了,因此一路走来很是辛苦,诸葛清夫妇俩都已经用上了多尔衮为他们做的拐杖了。

    在多尔衮的坚持下,他背上的那二十几斤药材一直都没有卖,现在到了延安城,他们三人的银子和包裹基本上都已经到了多尔衮的身上,要是多尔衮中途撇下老夫妇俩,诸葛清老夫妇俩还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这也足见了诸葛清夫妇对他的信任。

    而现在他们身上的银子已经差不多告罄了,那费劲艰难气力背出来的药草就有了用武之地。

    货比三家不吃亏,延安城可不止一家药铺收购药材,为了卖上一个好价钱,多筹些盘缠,多尔衮和诸葛清夫妇跑了延安城所有收购药材的药铺,到最后才卖了一个好的价钱,二十几斤药草卖了居然有一百五十三块银龙元另三十四铜龙元,这里是西北靠近边陲之地,新的龙元货币与传统的银两铜币还是可以互相通用并有些的流通,但是越往中原内地,传统的银两和铜币就只有到帝国央行才可以兑换出等值的金银铜三种龙元才可是使用,因此多尔衮带着诸葛清夫妇又跑到帝国央行陕西分行在延安城内的支行将身上的银两和铜钱都换成了银、铜龙元,共得一百五十八块银龙元和六十七铜龙元,若不是那二十几斤草药里有诸葛清夫妇这二十年来积攒下来的几种珍贵的草药,也不会买到这价钱。

    有了这些钱,三个人省吃俭用回到河间府应该是够了,当然这一路上他们还是要住最便宜的旅馆或者客栈,吃的也自然是最便宜的粗茶淡饭了,诸葛清夫妇俩本来就过着清贫的日子,因此除了赶路的耗些力气外,这样的日子倒也不难过,倒是多尔衮一开始吃这粗茶淡饭倒也新鲜,可这新鲜劲一过,可就难过了,肚子里一点没有油水的日子可不是他一个大金国的贝勒爷能过得了的。

    从延安城到诸葛清老夫妇的老家河间府那可是两三千里的路程,一天走百里路,起码要走一个月,而诸葛清夫妇虽然身体还不错,但毕竟年老体衰,长时间的赶路铁定是吃不消,而且就现在他们一天才走七十八里,并且这个速度还有下降的趋势,这样下去,就算走到过年也未必能回到河间府。

    摆在多尔衮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己买上一辆马车,让诸葛清夫妇乘坐马车,自己当那车夫,这样日行两百里不成问题,诸葛清夫妇两也不需要用双腿赶路,又快又稳当的前往河间府。

    但是购买马车的费用可不小,尤其是马匹的价格就不是多尔衮能承受的,普通的拉车的马起码需要一百银龙元,这一路上的草料吃喝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有收入,多尔衮身上这点钱顶多凑合买一辆最差的马车也就没了。

    如果换骡子还好一点,骡子不值钱,一半的价格。

    第二个选择,就是看延安城内那家镖局出镖,花上点前,搭个顺风车,走一步算一步,不过这样一来,多尔衮怕诸葛清老两口的身体吃不消,镖局的镖车通常都是装货,镖师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充当,一日行那个几百里路都没有问题,可诸葛清夫妇上了年纪,可禁不起折腾,若是诸葛清夫妇年轻个二三十岁到是没问题。

    选来选取,多尔衮选择了第一条,花了身上一半的钱买了一辆骡车,因为天气炎热,因此就只买了够一天吃的干粮,第二天一早就从延安城出发上路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