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由殷通牵扯而出的任官回避制度(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心里清楚,若是这件事解释不清楚,只怕是这件事将会成为一个致命的危机,今日他连这咸阳宫大殿之上都走不出去。

    “是么?”

    冷笑一声,嬴政将这件事高高拿起,然后轻轻的放下了:“廷尉府会给朕一个交代,也会告诉你有没有违背秦法!”

    “王绾,岁末大朝之后颁布诏令:大秦帝国之中实行任官回避制度!”

    闻言,王绾心中念头一动,他顿时清楚,嬴政这一番话是为了敲打各地郡守,而殷通当了出头鸟,敲打殷通更是为了推行这一制度。

    一念至此,王绾不由得开口,道:“陛下,何为任官回避制度?”

    任官回避制度,他心中有一个猜测,但是却需要嬴政的证实,很显然,这一番话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出这一制度。

    这一刻,整个大殿之中安静无比,都在等着嬴政解释这个任官回避制度。

    看着满朝文武,嬴政莞尔一笑,只是嘴角带着一丝凌厉。

    任官回避制度!

    了了六字。

    却能够撼动当前的政治格局,可以说这是继土地改革以来,国考之后,嬴政为了大秦帝国而推行的另一支长剑。

    彼此交汇之下,便可以斩破苍穹,让大秦帝国之中的老世族,诸子百家为之胆寒。

    心中念头闪烁,嬴政语气幽幽,道:“在大秦帝国统一之前,地方政治中最为悠久的传统便是本地为官,即国君向天子负责,大夫向国君负责,而国人百姓则向大夫和国君负责。”

    “这便是春秋战国之时的政治弊端所在,而如今的大秦帝国虽有革新,但是这一弊端,依旧存在。”

    “地方豪强势力坐大,无论是老世族,勋贵,还是本乡长官,不但专横跋扈、横行乡里,甚至有条件、有本事和朝廷叫板,成为朝廷推行统一政令的严重障碍。”

    “这在这一次的土地改革之中,已经完全彰显,郡县制度虽然很少的遏制了这一现象,但是,朕认为还远远不够!”

    “郡县制度的推行,志在分解乡土之情,架空各地宗族的力量。二是抽离地方精英,使其无法发挥啸聚一方的功能。在三年前,朝廷下令:从天下各郡县迁徒二十万富户于咸阳,也是为了削弱地方精英的力量。”

    这一刻,嬴政在解释,但是这份从容之中,透露出的意思便是坚决,必须要推行。

    “任官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朕将之分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国考回避四类。”

    “所谓亲属回避,位极人臣的三公九卿,他们的子孙不得在京畿地区任要职。有大功以上的亲属关系的,如祖父和孙子,不能在同一部门任职。”

    “职务回避则是指朝廷官吏的亲属,不得担任监察官和谏官。”

    “至于籍贯回避便是指,县令,郡守等官吏不得在出生地,家族所在郡县为官,同时但凡大秦官吏皆在一郡县任职五年,便不得继续在当地连任,必须要平迁其他郡县任职。”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