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喀秋莎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从‘波’士顿前往华盛顿的火车,李牧的心情很不错,从了火车开始哼小曲。.最快更新访问:щщщ.79xs.com 。

    李牧的爱好有点杂,哼的歌也是不拘一格,从《祝酒歌》到《友谊地久天长》,再从《喀秋莎》到《啊,朋友再见》,李牧把自己会的歌几乎哼了个遍。

    有了无烟火‘药’,李牧的腰包眼看要鼓起来,所以难得大方一次,包了一个包厢前往华盛顿。

    这年头的包厢还是有点小,不过和普通车厢起来,李牧一行七个人肯定是要宽松的多。

    李牧除了严顺和梅森之外,还带了一位叫程沪生的工匠,程沪生是负责镌刻的,专‘门’负责往手枪镌刻姓名。

    除了两支已经刻好姓名的工艺手枪之外,李牧还准备了十余支没有刻名字的镀银手枪,准备送给那些有结‘交’价值的关系人士。

    李牧哼歌的时候,初雪坐在李牧对面,正在往一块白‘色’纯棉的口袋巾绣“里姆”的缩写,这是为李牧穿正装时准备的,原本只是一个装饰品,没必要绣李牧的名字。不过在初雪看来,李牧使用的一切东西都应该‘精’益求‘精’,反正在火车也没啥事,李牧也任由初雪折腾。

    很明显,初雪很喜欢这种相处方式,为了让李牧坐得更舒服点,初雪甚至把李牧的‘腿’抬起来放在自己的‘腿’,这让摆出“麻省瘫”的李牧看去像是个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引得坐旁边的格洛丽亚和桑迪频频报以白眼。

    不过白眼的次数倒是越来越少,实在是包厢里有点小安静,不像普通车厢那样人声鼎沸,严顺和梅森为了避嫌,一个车厢连接口坐一个远远避开李牧和三个‘女’孩,所以李牧哼歌的声音在这个相对寂静的空间里有点大。

    曲子实在是很好听啊,而且风格多变,《祝酒歌》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友谊地久天长》虽然诞生于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但直到1940年美国电影《魂断蓝桥》问世,这首歌才作为主题曲传遍全世界;《喀秋莎》诞生于苏联,《啊,朋友再见》是一首意大利歌曲,这些原本要到几十年后才会出现的歌曲格洛丽亚和桑迪都没听过——

    能打动‘女’孩的是什么?不可否认对于某些‘女’孩来说是金钱,但几乎对于所有‘女’孩来说,才华都不容忽视,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都能抵抗金钱‘诱’‘惑’,但无法抵抗才华的‘诱’‘惑’。

    “你哼的这些——是你们清国的民歌吗?”格洛丽亚终于忍不住凑过来。

    “真好听!”桑迪更雀跃,虽然不会使用华丽的词藻形容,但蕴含的情绪一样强烈。

    “不是,随便哼的。”已经剽窃了不少“发明”的李牧不好意思继续剽窃化,李牧没打算去百老汇当歌手。

    “可是我都没听过啊——”格洛丽亚不信。

    “不是清国的曲子,我也没听过。”初雪可以作证。

    “你把这个再唱一遍——”格洛丽亚说完,哼唱了两句《喀秋莎》的旋律。

    真看不出来,格洛丽亚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