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出征前的准备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棉花这种作物其实汉代的时候就有了,但人们更多的是把他当做一种观赏x的植物,直到南北朝时期,史书还明确有记载:其地有c,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这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而人们所穿的衣f,均是丝麻所制,士绅富户穿的是绫罗绸缎,平民百姓穿得是粗布麻衣。

    蜀地和南中的气候条件决定这里的人们不需要穿太厚的衣f越冬,蜀汉官方也没有贮存足够的冬衣,就算是在寒冷的北方,士兵们冬天穿着也只有用麻絮填充的衣f,由于麻絮的保暖x能太差,所以也只有加厚保暖层,所以士兵的冬衣显得非常的臃肿不堪。条件好一点的则穿兽p来保暖,但无论是野兽的pao还是家畜的pao都是价格昂贵的东西,很难大规模地普及。

    所以在滴水成冰的北方,到了三九天气一般都是不用兵的,这个时候打仗,因为冻死冻伤的非战斗减员往往要比打仗损失更大。

    翻越雪山最大的困难就是低温寒冷,做好防寒保暖是首要的条件,现在冬衣缺乏,刘胤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否则三万多人马走到半路上就会被活活冻死。

    兽p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南中地区野兽可是有不少的,但短时间内制作满足三万人穿的p衣这显然是不靠谱的,不过这些兽p倒是可以大量采购,用于制作靴子、p帽、手套等物品,做为大宗的冬衣,还得另想办法。

    刘胤想到了前世所盖过蚕丝被,那玩意儿既轻且薄,防寒效果却是要比棉花还要好,蜀中的织锦业发达,而蜀锦的原料不就正是蚕丝吗?刘胤立刻派人到官仓里查看,果然在官仓之中还存放着上万斤的生丝,当初从成都撤退之时。这些生丝和二十多万匹锦绮丝绢被一起运到了南中,在这个时代丝绢和粮c甚至比金银铜钱还具有保值功能,战乱年月,人们宁可以物易物。也不愿意要金钱,丝绢在当时可是真正的“y通货”。

    刘胤毫不客气地将这上万斤的生丝笑纳了,刘禅已经放了话,人尽其选,物尽其用。这样的支持力度让刘胤非常的感激,谁说刘胤昏庸无能,在关键的时刻,还是有贤明的一面嘛。

    做一件冬衣大约需要生丝一斤左右,显然官库中的存货是不足以装备全军的,于是刘胤又出高价在民间广为收购蚕丝。不过刘胤自已没出面,而是委托了j个商行进行收购,除了蚕丝之外,兽p兽ry材都是其收购的对象。

    蜀锦是蜀地经济支柱,j乎家家户户种桑养蚕取丝织锦。此次南迁,房产地产是带不走的,但丝锦粮食却是每户百姓的必携之物,所以收购蚕丝进行的很顺利。

    不过用蚕丝来做冬衣,也是够奢侈的,还好刘胤从h物皓那儿搜刮了大量的财宝,应付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